“ 疫情就是命令,抗疫就是责任。连日来,一大批志愿者身穿防护服,深入抗疫一线,帮助社区认真完成核酸检测,凝心聚力,共克时坚,为狮城抗疫贡献力量。柳峻摄 疫情突然来袭,一声命令,许多人奔赴战场。我们站在前沿,看见沧州,记录沧州;我们看见光,感受暖,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把战疫中的那些故事,那些担当、勇敢、齐心、奉献、温暖传递出去,把客观真实的一线战况传递出去,和坚强的沧州人民一起,共同书写历史、见证历史。 “静”之城力与暖 蓦然之间,城市变得如此安静。 9日清晨,当人们还沉浸在“三八”国际妇女节的喜庆气氛中时,一觉醒来,一则消息已在朋友圈炸开:青县确诊一名新冠病毒阳性患者,因在市区多处活动,主城区管控了。 再看小区门口,早已摆上了桌椅,旁边站着三五个戴红袖箍的工作人员。小区封闭,人员不再随意出入,川流不息的街道已变得空空荡荡。 通过朋友圈,就可以知道这一夜发生了什么——记者同事凌晨两三点还在写新闻报道:市里连夜吹响疫情防控“集结号”,紧急部署各项工作;医院接到任务后,当即组织医护人员迅速开展防控;公安民警凌晨奔赴大小路口,控制人员流动;所有小区天不亮就都设置了核酸检测点,千余教师火线变身“大白”,支援核酸检测;流调排查通宵达旦,争分夺秒,阻断传播链条;物资保障全力调配,确保百姓生活不受影响…… 每一条消息,都让人感慨万端:当我们还在酣睡之时,不知有多少人为了守护我们的健康、我们的城,彻夜未眠。年疫情来临时,就是他们冲在最前线。这一次,依然。 一夜之间,学校停课,店铺歇业,没有了昔日的车水马龙、市井喧嚣,我们的城市瞬间安静下来,像个听话的孩子——这安静中,却蓄积着一种力量、蕴藏着一份坚定。疫情当前,每一个义无反顾、冲锋在前的人,都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外面安静了,居民区里也是从未有过的安静。一声令下,人们都“宅”在家里。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出不去的门,不知是多少一线人员回不了家。听从指挥,安静下来,减少流动,是每个人最好的抗疫配合。 不管是艳阳高照,还是寒风冷雨,做核酸的队伍都安安静静,无人插队,无人喧哗,井然有序。楼下每天招呼检测的小喇叭,是小区里最响亮的声音——这安静中,有共克时艰的众志成城,也有为降低疫情传播风险的自觉担当:去不了一线,也不要添乱。 我们的城市安静下来,但网络上加油的声音却是暖意丛生、热流涌动。太多太多的祝福、友爱、温暖,在这座城市默默流淌。 有的小区,居民隔着窗户,打开手机,挥舞手电,齐唱国歌,传递信心;一位小姑娘用《听我说谢谢你》的歌声,向奋战在一线的工作者表达敬意;三名志愿者休息间隙练起八极拳,展现着武乡人的勇敢和乐观…… 因为疫情,每个人都饱含深情,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座城市的正常运转——爱国爱家,是我们这座城市在共克时艰之时最燃最暖的一面。这一刻,我们有理由坚信,我们深爱着的这片土地,硝烟终会散去,万物将会重回生机。 给一座城孤独与静默的时间,是为了未来更好的遇见——我们会记住英雄的背影,也会记住凡人的伟大,更会明白今后我们该赋予她怎样的姿态与情怀。 寒冬已经逾越,春天也不会失约——我们的城,只是暂时“安静”了。别着急,请耐心等一等。 等万物复苏春花盛开,等和煦暖阳洒满角落,我们重回运河岸边,看水光潋滟;到清风楼下,赏夜色阑珊;去铁狮身旁,听千年不屈的呐喊。 周红红 白衣为甲 这座城会记住你们的挺身而出 3月9日,我市主城区启动全员核酸检测。核酸采集人员,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医护人员。 当天下午4时多,记者来到运河区南陈屯镇王庄子村小学核酸采集点。附近居民正排队等待检测。在现有棉签用完、等待新棉签运来的短短15分钟内,一名医护人员累得歪在桌子上睡着了。 他们说,从8日晚接到通知,就马上投入到了紧张的核酸采集工作中,一直工作到9日凌晨2时。稍事休息后,凌晨5时,又开始继续采集。一干,就是整整一天。 我们不知道,厚厚的防护服下,这位累得睡着了的采集人员是谁?多大年龄?什么模样?医院?可是他睡着的样子却让人感动,也让人心疼。我们知道,无数医护人员这些天都和他一样在拼尽全力与病毒抢时间。 医院的一位护士长,医院负责的18个社区核酸采集点的一名工作人员,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她说:“9日凌晨4时多,我们接到了参加沧州主城区全员核酸检测采集工作的电话,要求7时准时集合。因为疫情原因,已没有公交、出租等交通工具,大家想什么办法赶来的都有,没有一个掉队的。” 为了安全起见,他们集体住宿,每天凌晨4时30分起床,5时乘车去各个采集点,5时30分开始采集,一直工作到深夜。 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他们坚持上门采集。有电梯的楼还好说,在老旧小区,他们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爬五楼、六楼。一些赶上了生理期的女医护,穿上厚厚的尿不湿,和大家干一样的活儿……没有人提任何要求、有任何抱怨。 3月的沧州春寒料峭。凌晨出发时,天还很冷。每天在户外采集,穿少了不行;穿多了,气温一升、工作一忙,就是一身汗,到傍晚冷风一吹,身体也吃不消。采集咽拭子时,要进行手部消毒,酒精涂在手套上,不一会儿就冰凉了,不到半小时,双手就麻木了。 所有核酸采集工作,医护人员都是这种状况。我们忘不了,风里雨里雾里,这些默默坚守的白色身影。 核酸采集完成后,要及时送往专门的实验室,由检验人员完成检测,并最终确定检测结果是阴性还是阳性。 医院实验诊断科,是我市进行核酸检测的实验室之一。每天,他们要进行大约2万管、20多万人的核酸检测任务。他们的工作鲜为人知,却责任重大,是抗击疫情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科室主任范洪通过电话告诉记者,3月8日晚接到任务后,他们连夜协调、组织,9日早晨6时,第一批核酸采集样本送到实验室后,检验人员便立即投入工作。 人员相当紧张。本来应该8人一班,但因为有14人支援冬残奥会和正在建设中的方舱实验室,再加上有人被封在了小区里,一个班只能安排4个人。人员紧张、检测量又特别大,他们必须轮班接力,24小时不间断工作。 “这里虽然远离患者,却是离新冠病毒最近的地方。”范洪说。 核酸检测需要2级实验室、3级防护。检验人员穿好防护服、进入实验室后,要连续工作6小时。这6小时内,他们必须全神贯注,将采集好的样本通过试剂制备,加样、分离提取,再进行扩增分析等多个操作环节,最后得出阴性或阳性的检测结果。 这个过程专业性强,特别考验人的耐心和细心。检验人员要用加样枪一个个加样,再配上试剂进行检测。6小时连续不断地加样、检测,大家的胳膊都疼得抬不起来,每个人都是一身汗,有的甚至累到手抽筋,但大家都咬牙坚持。 而在我市收治新医院,还有更多的医务人员在默默奉献着…… 这些白衣勇士们告别家人,逆行而上,迅速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核酸采样、核酸检测、病人救治……从黑夜到清晨,从清晨到黑夜,他们的抗疫故事仍在继续。 杨金丽 最艰难的采访 做记者,已是第八个年头。每当遇到不错的新闻线索,我都紧追不舍。而这次采访,是最难的一次。 我的任务是采访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我第一时间联系了新华区和运河区的宣传部门,得到的答复却是:估计他们没有时间接受采访,许多社区工作人员3天时间大概总共只睡了几个小时。有一位社区书记因过于疲劳,运送物资时发生了车祸…… 几经努力,还是要来了几个社区工作人员的电话。一个个拨打,要么是一直占线,要么是没人接听。好不容易打通了,对方一听是采访,便充满歉意地拒绝了:“实在是太忙了,没有时间接受采访……”不想放弃,继续拨打着电话。终于,运河区西环街道办事处开元社区党委书记潘秀婷的电话拨通了。 “马上把数据报上去。”“物资准备得怎么样了?”……电话那边持续传来她安排各种事项的声音,一次次打断了要开口的我。听得出来,声音里满是疲惫。我趁她说话的空当,用最快的语速说明了来意,潘秀婷也终于答应了采访。 采访断断续续,这时我才得知,就是她在运送物资时撞车了。 原来,从3月9日凌晨接到疫情防控通知,到3月11日晚上运送医疗物资,潘秀婷睡了不到5个小时。当天24时左右,在运送医疗物资的路上,因太过疲劳,她开车撞到了围栏上,车右侧的钢板严重塌陷。庆幸的是,人伤得不重。 潘秀婷说:“当时实在是太困了,直到怎么踩油门都踩不动,才发现已经撞车了。”即便这样,她顾不上自己受伤,赶紧联系车辆,将医疗物资第一时间运送到了目的地,自己又投入到了疫情防控工作中。 听到这里,我心头一紧,瞬间一股暖流涌动。那些事件的细节以及背后的力量支撑等,诸多问题也被抛至脑后,实在不忍心再打扰她。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医院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奔赴防控一线。人员调配不开,董事长贾建忠自己开起了救护车。他说:“开了救护车才知道,时间对于生命多么重要。救护车运送的不是物资和人员,而是生的希望!” 疫情防控,太多的平凡令人感动。 顺河社区,70医院里生病的老伴儿,在小区里当起志愿者;永安家园,刘佳琪一家四口三人是志愿者,看到雨中医护人员冻得直哆嗦,随即回家抱来了棉衣;运送物资的人员不够,年轻志愿者挺身而出,一天上万吨的试管,搬上搬下…… 无数平凡的人汇聚成红色的爱心队伍。我不知道你们的名字,甚至看不清你们的模样。但我知道,你们就是无数颗星星,在为我们照亮夜空。 杨静然 沧州加油!我们在一起 疫情来袭,人人都是战士。宅在家里,很多人拿起手机,拍照片、剪视频、做直播,为沧州加油,为逆行者助威。 这些天,市民陈立新拍了许多视频,一直在用镜头记录疫情下的沧州:“凌晨3时多,医护人员从驻地起床,统一乘车,5时前就到达了我们小区。小雨中,沧州第四轮核酸检测采集开始了……”他比医护人员起得还早,在他的镜头中,医护人员熟练地采集咽拭子、消毒,一遍又一遍,虽是简单记录,却让人无比感动。 市民王少华下楼做核酸时,正碰见一位骑着电动车的志愿者,因担心有些岁数大的居民听不到做核酸检测的通知,就带着喇叭,一个楼、一个楼地喊。那一刻,王少华心头一暖,赶紧将这个片段拍了下来发到网上,传递着感动。 “你出不去的门,是多少一线人员回不去的家!”“防疫从我做起,不信谣、不造势、听官宣,非必要,不出门。”这些能量满满的话语不断在朋友圈里热传,出不去门,但是正能量却可以传播出去。 沧州广大文艺工作者则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通过各种形式歌颂抗疫英雄。曲艺家仅半天时间,便创作初稿、成稿、背诵、表演、录制完成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快板《齐心抗疫沧州人》;美术家、书法家、作家、音乐家也都以最快的速度推出一大批抗疫作品,情绪高昂、激情满满;摄影师们则用镜头定格下沧州一个又一个难忘瞬间,见证着这座城市与病毒抗争的每一刻。 3月12日,多辆救护车陆续赶到市区参与疫情应急救援,停靠在上海路小学操场统一中转调配。看到救护车司机挥手后,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和沧州一中的学子们群情激昂,自发高呼:“沧州,加油!”黑夜中,一盏盏灯光交相呼应,加油声此起彼伏。 无数学子透过镜头与文字,记录下这难忘瞬间,让大家在收获感动、积蓄力量的同时坚定了必胜的信心:沧州加油,我们在一起! 寇洪莹 封控区里有他们,我们很踏实 3月9日清晨,沧州城区一夜之间按下暂停键,多个小区相继被纳入封控区。我也被封在了小区之内。一切来得如此突然,多少有些紧张。但当看到那些白衣天使、社区工作人员、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时,心情慢慢平复下来。 他们就像一道光,给了我们暖意和踏实。 3月11日晚上11时多,阴雨绵绵,这是入春以来沧州的第一场春雨,却似乎来得有点不合时宜。张晶晶环顾一下周边,确定大部分家庭都已休息,才和工作人员安心离开。“你下班了吗?别忘了吃点东西。我这里一切皆安!”这是自从8日晚接到任务后,她和丈夫第二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