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主持人:

乾隆皇帝东巡时,在沧县兴济和捷地大运河段赋诗题碑。当年题诗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

李忠智:

乾隆一生出巡有次之多,通过巡行视察河工、整肃吏治、了解民情等。他六下江南都没从沧州经过,但东巡时曾两次在沧视察河务,留下两件文物——捷地乾隆御制诗碑和兴济乾隆御制诗碑。

第一次到沧州是乾隆三十六年(年)二月,先到兴济再到捷地。他在捷地考察了河务,提出把捷地闸改坝。闸靠人工控制分洪,坝自动控制分洪,能保持河水深度保障漕运,当洪水涨过坝的高度时,就自动漫过坝流向减河。乾隆在兴济时,御舟“安福舻”吃水三尺,通行便利,证明这个深度可以行驶运粮船,由此他提出闸改坝。但乾隆考虑到“河务关系重大,朕经行一览,未能自信为必属可行”,就调“水利专家”工部侍郎裘曰修前来,会同直隶官员勘察后再做决定。他在兴济写的诗有“然未能自信,博议命详视”,在捷地写的诗里有“具曰予圣予岂敢,亦因其势其弗谖”。这两句话都能说明当年的乾隆皇帝既勤政又虚心。

乾隆在捷地写了七言诗《定捷地兴济二闸为减水坝因罢芥园减水坝工诗以志事》:“泄涨图为坝芥园,近城揖盗虑开门。上游拟减豫则立,众议仍资周度爰。具曰予圣予岂敢,亦因其势其弗谖。年来清口颇收效,例此吾惟慎本根。”他把诗作亲笔写下来,落款“乾隆辛卯仲春月中浣御笔”。刻在捷地御诗碑正面。

19年后,乾隆于乾隆五十五年(年)夏,再次视察捷地和兴济河务。这次他看到了当年治河的效果,在捷地又写五言诗《阅捷地减水坝》:“置闸缘蓄流,设坝因减水。其用虽曰殊,同为漕运起。弱则蓄使壮,盛亦减其驶。操纵固由人,而要在明理。易其闸为坝,实自辛卯始。忆从河决北,几致运废矣。漕川常不满,那更言及此。竭力督饬之,昨秋复旧美。驻舟兹一观,坝上微波酾。是亦见一徵,事在人为耳。”最后一句极富哲理性。

兴济也有一通御制诗碑,目前保存在青县文保所。兴济碑正面刻的诗是《阅兴济减水闸议改为坝命侍郎裘曰修至其地与总督杨廷璋藩司周元理会勘集议诗以示意》。诗句记录此行干的事。背面则刻了《命免天津府及顺天府所属积欠诗以志事》的五言古诗。勤政之外还免赋减负。

乾隆当时不仅写了碑上刻的这几首诗。他第一次视察捷地还写了七言古诗《阅捷地减水闸》。除记述闸改坝之外,还透露出两个信息:一是捷地地名含义。按乾隆的说法,“因其引流便捷,入海迅速”故名捷地,而此地原名绝堤,并非因避讳“绝”字而随意改名。这里纠正了民间讹传。二是冷落了州官。地方官专门修建了亭轩迎驾,但乾隆视察完闸口,径自登舟而去,不但不领情,反而责备他们太靡费。所以地方官刻碑时,有意避开了这首诗。第二次来捷地也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颇有悯农的味道。他路过青县和沧州,都进城和百姓近距离接触。御制诗《过青县》《策马过沧州城》有记。其中“怜他瞻仰切,几里步随行”“辔后鞭前任随走,老扶幼挈尽欢呼”的句子可见皇帝亲民风范。

白世国:

明弘治二年(公元年)五月,黄河决口,漕运受到威胁。次年,朝廷从山东东平以北到兴济开凿了包括兴济、捷地在内的12条减河。到了乾隆三十六年,运河在天津以北决口,乾隆亲力亲为,溯运河实地考察。在捷地改闸为坝,创造性地做了利国利民的事情。乾隆四十年(年)直隶水灾,因兴济、捷地改闸为坝,南运河安然无恙。乾隆的治水举措,得了高分。乾隆五十五年(公元年),皇帝再次来到捷地。看到治河成效甚好,就有了御诗碑背面的五言诗。

主持人:

近年来,乾隆御诗碑及所在大运河段是如何被重视起来并发掘其历史文化内涵的?

沈国义:

乾隆御诗碑立在了大运河东岸、捷地减河的北岸水口处。清代诗人季瑞祺有诗:“丰碑卓立运河东,绿曳垂杨两岸风。渔唱樵讴听不辨,人声半在水声中。”这说明乾隆御诗碑在当时的价值。

开发大运河要挖掘乾隆御诗碑、宪示碑等水利文化历史资源。年,南运河管理处依托御碑把水工程与水文化相融合,逐步打造水文化景点,与市文联、市书协商定建设大运河书法碑廊。当时,市文联副主席、市书协主席张之为大运河碑廊建设呕心沥血,带头忙碌,功不可没。时任沧县县委书记薛择邻对碑廊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南运河管理处从年开始,就从每年的工程维护费中挤出费用,为闸所建设准备资金。总工程师于青松,为大运河各个所站和景点建设都付出了心血。

为配合大运河申遗,我们又与市政协文史委共同打造了大运河申遗碑廊。大运河申遗碑廊从年开始筹建,到年陆续完成。我们向提议大运河申遗的全国政协委员发出邀稿函,有9位寄来了作品。特别是第一提案人刘枫,不到7天就寄来了,著名作家舒乙等委员也寄来了作品。以后,我们又在沧州征集了一部分人的作品,陆续完成了申遗碑廊。建设过程中,当时的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刘增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大运河文学廊由当时的市文联主席李文岭帮助筹划、特约稿件,联系到王蒙、铁凝、戴小华、蒋子龙、刘小放、肖复兴等著名作家。王蒙来沧州,文岭主席就把纸墨笔带到现场,留下了王蒙的墨迹。

韩焕峰:

大运河碑廊于年10月正式落成,碑廊共有入刻书法、篆刻作品余件。充分体现了沧州书法的整体水准。碑刻与御碑古今呼应、相辅相成,成为大运河的一道风景线。

此文化工程是由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和市文联共同筹建而成。时任南运河河务管理处副书记沈国义负责协调和安装等工作。张之负责征稿、刻制、拓碑、筹款等具体事宜。我亲眼目睹张之既挂帅又为兵,以身作则、亲力亲为,指挥刻碑、拓碑,体现了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

张之从专业角度着手,搜集整理已故书法家:王鸿志、侯左亭、贾子贞、冯书楷、侯若一、田时雨、翟洪昌、周铭、李则民、谭秀汉、邓田夫等作品,可以想见工作量之大;又征集沧州藉的著名书法家作品,如:杨鲁安、张道兴、袁旭临、姚小尧、孙宝发、王希坤、潘学聪、刘金凯、陈茂才、袁建民、李越等作品,不留遗珠之憾。对沧州本地的老中青书法家、篆刻家的作品也按规定标准一一入刻碑廊。关心文化事业发展的沧州籍老领导如赵金铎、郑熙亭等的作品也被征来刻于碑廊,尤其是省文化厅原厅长郑熙亭撰写了《大运河碑廊记》。赵金铎、郑熙亭先后莅临碑廊视察、参观。

沧海印社也参加了这项文化工程,由我负责组织创作与大运河和水利有关的篆刻作品,共有25位篆刻家的作品入刻。印作内容有“古运河畔”“南北一脉”等。篆刻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精准对接,相互借力,结合完美,还出版了《大运河碑廊作品集》。

白世国:

历朝皇帝众多,为运河水利工程题诗立碑者似乎只有乾隆一例。年,乾隆御诗碑被市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碑在民房前,后来搬迁了住户,修建了碑亭。乾隆御诗碑由青石雕刻的碑座、虬龙盘绕的碑帽和祥云海水纹包边的汉白玉碑身三部分组成,是乾隆亲临沧州治水的实证。是“事在人为”精神的传承与见证。古代皇帝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2951.html

------分隔线----------------------------